Wednesday, May 14, 2014

究竟甚麼才是葉問詠春拳(三)

顧名思義,葉問詠春拳自然是以葉問為宗。但葉問自己一生也經歷過幾個階段,由初學於陳華順,吳仲素,至與阮奇山,姚才等日夕切磋的詠春三雄時代,初來香港,任教於飯店職工總會時期,後來也有一段意志消沉,無心教學的日子,最後幾年疾病纏身,那麼應以那一時期的葉問為準?愚見以為與其憑藉臨終前一星期,已經病入膏肓時的錄像,或單憑某一弟子自己的心得和片面回憶,不如由葉問本人的身體條件開始研究,再配合其親傳弟子在黐手時的感受,再用詠春拳理加以印証分析,從而再重新塑造出當年葉問的詠春拳比較合理。

葉問的香港身份証顯示他當年身高五呎三吋,體重大約一百磅左右,圖片顯示他非常廋削,是典型的手無縳雞之力的書生型。所以他不會是像劉翔那般身手不凡的運動健將,當然不會是姚明那樣身高手長,亦不能倚仗亞里,泰臣那種膂力,亦沒有他們的挨打能力。那麼葉問究竟何德何能,能令其門下弟子終生心悅誠服,不懷二心?

葉問門下不乏運動健將,身高力大,好勇鬥狠之輩,他們身經百戰,當然不能說他們的詠春不行,但極其量只能說那是粗枝大葉詠春(套用陳志文師傅語),未及當年葉問自己的詠春幼細。

世上沒有長勝將軍,強如呂布,關羽,也有兵敗被囚之日。所謂盲拳打死老師傅,只要有一身蠻力,又肯挨打,在競技擂台上發揮不一定會比一個苦練多年的中華武術高手差。如果像王大導那樣說:功夫兩字一橫一豎,只有站著的人才能有發言權,那麼如果要葉問自己戴上拳套上擂台和亞里,泰臣之輩爭雄,結果肯定不會像甄子丹電影那樣。同理,要葉問落地和格雷斯家族成員碌地沙,吃虧的肯定是葉問。葉問當年來香港時已年近花甲,在擂台上肯定不會是這些擂台健將的對手,但在沒有拳套,沒有規限的情況下,一個在比賽中完全無望的矮廋老頭或許還會有幾分取勝機會。

意拳王老說:拳拳服膺。如果不能用理論說清楚的便不能被稱為拳。相傳詠春是由五枚所創,由嚴詠春傳下,這是否事實不必深究,但在有詠春拳歷史這百多二百年以來,我們的祖先都選擇承認這個傳說,其中必有深意,正如所有詠春拳套路都是以左手開始一樣。在佛山時代,詠春被稱為女人拳,但未聞當年詠春有任何出名的女將,那麼詠春拳本身肯定是有若干特徵和女性有關聯,而不是像現今常見的那樣完全男性化鬥快,鬥大力,鬥身體質素的詠春。當年的葉問,阮奇山(恕我對姚才所知不多)都是矮小,廋削的身形,他們能稱雄於佛山,不能是靠體形優勢,那麼他們手上的功夫,肯定是有其獨到之處。如果我們想學到葉問當年的功夫,肯定不能走奧運會的更高,更快,更強的一條路,而是要思考一下一個矮廋老頭,或弱質女流如何才能有效地運用得到的技法。

根據張學健的描述,葉問的拳很重,和廋小身形完全不成比例,和他黐手時是無法在他身前站穩,被他隨意帶動,有如像汪洋中的一鞗船在驚濤駭浪之中,始終處於下風,從而陷落萬劫不復之地,任憑宰割。這種說法和當年梁相,黃淳樑初遇葉問試手時的遭遇,如出一轍,所以可信度甚高。只有能做到這樣的人才配稱為一代宗師,才能令其門下弟子終生心服口服。如果單憑大力,一味靠快取勝,縱能一時服人之口,不能永遠服人之心。

怎樣才能學到葉問那樣的功夫?訣云:拳由心發,力從地起。詠春倚賴的不是局部的肌肉力,而是借助地力運用的整體力。誰都知道初學詠春入門要學小念頭,而小念頭一開拳便要扎二字拑羊馬,整套拳開馬後兩腳便紋風不動。據說葉問打一套小念頭要用個多小時。為甚麼要這樣做?因為要練馬,而從扎馬中找到運用地力的法門。當你能有效地運用地力時,你便不必依靠身體局部的肌肉力,這樣一個廋小老頭,或弱質女流便有一點能在壯漢手中奪取生機的本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