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14, 2014

煮酒論英雄

近年葉問電影非常賣座,帶動一股學習詠春熱潮。然而一般八十後對五、六十年代詠春歷史一無所知,甚至有人會誤把虛構電影情節當成歷史看待,這樣對當年為推廣詠春作出過貢獻的前輩是不公平的。

在這個輕而易舉便能學到詠春拳的年代,很難想像到在一九五○年詠春拳只有少數幾個佛山人認識,如果當年有人說五十年後詠春拳將會風行全球,成為世上最流行的中華武術之一,一定會被人當是瘋子看待。

然而事實確是這樣奇妙的。

詠春拳自一八四、五○年代起傳習於红船各祖師,至一九四○年佛山時代每代只傳少數幾人,直至葉問南下香江,經數代弟子的努力才發展成今日的局面。

提起葉問,自然會有人提起到李小龍。無可否認李氏的名氣令詠春更廣為人知,但在六十年代當李小龍在荷李活還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小角色時香港巳有數萬人學習詠春,對此李氏是不能居功的。

今天已成主流的兩位葉公子,在一九六二年才移民來港,對五、六十年代的詠春發揚亦起不了甚麽直接的作用。

倫佳、郭富等雖名為葉問最初期弟子,但多年來在國內因種種原因沒有公開教授,直到近一、二十年才廣收門徒。

博士憑其金字塔層壓式推銷,在歐州確有號稱 十數萬的信徒。但在美加和其他有競爭性的城市,不見得有其市場。

張卓慶號稱為世界第二大詠春團體領導人,當年與黃淳樑,李小龍號稱詠春三虎,五十年代四出與人講手,七十年代開始在澳州用Traditional Wing Chun品牌教授詠春,八十年代初登陸美國,鋒頭一時無兩。但自經Emin Boeztepe一役,優勢好像一去不復返,最近又因搞詠春歸宗少林立碑嵩山一事,帶出很大風波。一生功過,尚代蓋棺定論。

在五十年代黃淳樑四出與人講手,令詠春之名不徑而走。今天多位名師皆是黃氏高足,但當年黃氏還是新手一名,尚未設館授徒,傳揚詠春的只有葉問宗師自己及(在五十年代中、後期)兩位大弟子梁相、駱耀(徐尚田當年尚未設館)。各位可看徐尚田“佛山市『葉問堂』觀後感”一文便知大概。

當年葉問隻身來港,棲於三太子廟。若非巧遇舊友李民,由李民的關係認識梁相,而梁相在一試之後便心悅誠服、死心塌地支持宗師在港生活,葉問縱有絕世武功也難在三太子廟長期掛單,說不定要回佛山,可能便會性命不保,更不用說成為世上萬人敬仰的一代宗師了。

五○至五三、四年是關鍵性的幾年,詠春由一個不為人知的小門派逐漸在香港建立了基地,葉問在梁相、駱耀,及較後期的徐尚田等弟子協助下打下了堅固的根基,到後來由黃淳樑等開花结果只是遲早的事。至於後來發展到衝出香港、走向世界,可能亦非宗師始料所能及。

我們今天能學習詠春,在慶幸之餘,飲水思源,亦應向這幾位前輩致敬,多謝他們多年來對詠春不離不棄的誠意。

值得發人深省的是葉問當年已是五、六十歲,身材廋小(據說比現今的葉準師傅還 廋小),肯定不是練外家拳的肌肉形,也不是 練南螳螂的鋼條形。他究竟憑什麼能夠技服當年三十來歲、身材高大、精通龍形、蔡李佛的梁相?是用不能被人扯落的膀手嗎?是 用機關鎗式連環拳還是以攤打破掃捶?這些手法是一個廋弱老頭能有效地用以制服年輕力壯的對手的嗎?如果這些手法在一個廋弱老人或女性身上不能發揮作用,那麽詠春這種女人拳究竟有何奧妙能夠在世界武林佔一席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